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丽都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里举办的“就业流动服务站”吸引不少居民前来咨询,丰富多样的岗位信息映入眼帘,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推荐岗位、提供咨询。今年以来,朝阳区的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悄然从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的阵地,发展为居民获取就业服务新阵地。
据了解,近年来,朝阳区通过“线上+线下”双向发力、“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精心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将就业机会主动精准送达居民身边,让就业服务触手可及、温暖人心。
“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让服务触手可及
朝阳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依托,深度挖掘基层资源,创新性地将全区700余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打造成“亲邻就业坊”服务站点,推动服务网点覆盖基层。居民进入“亲邻就业坊”就能享受政策咨询、岗位信息浏览、简历投递、职业指导预约等“一站式”服务,真正把就业服务送到了“家门口”。
同时,朝阳区还巧妙激活社会力量,支持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建设。398家链家门店化身“社区就业链”服务站点,依托其密集的网点优势,这些门店成了基层就业服务的“毛细血管”,从空间功能展示到岗位信息传递,社会力量的加入让服务主体更多元、形式更灵活。为确保服务质量,朝阳区统一制定了就业服务站点规章制度,切实提高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均等化、专业化水平,截至目前,就业服务站点累计服务1300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朝阳区还创新招聘活动形式,将“就业流动服务站”开进THE BOX、北京国际电影节、茶香文化节等热门场所和咖啡节、灯光秀、潮市集等活动现场,通过“小而精”“快闪式”服务模式,让市民在享受文化生活、逛街购物的同时,就能轻松获取岗位信息、咨询政策,实现了生活消费与就业服务的无缝衔接与双向引流。今年以来,已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468场,提供岗位17.6万个,成功促进9742人就业。
“云端”送岗把岗位送到群众“指尖”
朝阳区积极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创新打造智能化就业服务平台。求职者只需打开微信出行服务,进入“附近的工作”功能,基于腾讯地图打造的线上零工平台便呈现眼前——这是全国首个依托腾讯平台聚集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共同参与的线上零工平台,岗位精准定位、简历一键投递,上线以来已为26万人次提供服务,成功实现就业1.6万人次。
直播带岗则让“屏对屏”的沟通充满温度。朝阳区深挖直播平台潜力,创新构建“宜业朝阳”“1+N”直播带岗服务矩阵,以区级直播平台为中心,支持国投人力、中智、东方慧博等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参与,将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纳入直播服务范围,不断丰富网络直播内容,形成了“月月有专场、服务不断线”的常态化直播带岗服务模式。今年以来,“宜业朝阳”直播带岗活动已累计开展81场,服务151.8万人次,岗位与人才在“云端”高效对接。
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朝阳区将聚焦数智就业服务模式,联合高德地图、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平台推出多元化就业服务场景,实现“数字技术+平台经济+就业服务”协同创新,推动基层就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主动精准帮扶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晚上7点,双井街道居民王先生的家门被敲响,“职通邻里家”就业服务队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摸排就业情况。“人社部门主动上门关心就业,还带来了就业岗位,太贴心了。”王先生表示。
今年以来,朝阳区在双井街道和酒仙桥街道的16个社区持续开展“职通邻里家”“敲门送岗”专项行动。为补充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力量,朝阳区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机构专业化人员队伍参与就业公共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面向区域常住人员逐楼逐户进行“地毯式”走访摸排,主动询问、主动发现潜在就业服务需求,截至目前,已累计主动走访服务重点群体3.9万人次。朝阳区通过积极践行“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构建精细化、长效化服务机制,真正推动从“人找岗”到“岗找人”转变,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将精细化就业服务送到“家门口”、送到居民心坎上。
朝阳区还为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量身打造了“360”闭环式就业服务,该模式依托区级、街乡、社区(村)“3”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群体提供求职登记、困难帮扶等“6”项闭环式服务内容,通过融合数智化手段提供多层次支持,实现就业服务“0”距离,切实提升就业服务的可获得性与实效性。今年以来,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20.1万人次,促进17364名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未来,朝阳区将深入推动落实‘宜业’朝阳建设,持续完善就业工作主责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街乡、经营性人力资源机构‘三驾马车’同向发力的‘大就业’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就业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朝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劳动午报记者 孙艳)
启天配资-线上配资官网-上海股指期货配资-长沙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